2022.08封面报道 || 推进深度教研:开掘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导读
为保障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和品质提升,学校要不断优化校本教研的管理策略和活动流程,强化校本教研的组织制度建设与评价考核,助力教师自我成长。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在推进新课程实施、新课标落地的过程中,如何富有实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如何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成为广大中小学管理者关注的重要课题。2021年,笔者由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青岛一中”)调任青岛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青岛二中”),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实践中,笔者一直注重以校为本的教学实践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推动新课改纵深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模式。本文以上述两所学校的实践为例,从以下三方面简要阐述我们在推进校本教研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
基于新课程改革,夯实校本教研的核心要义
校本教研作为课程改革的支撑系统,其重要使命就是开展针对课程改革的校本性研究、指导和服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紧紧围绕新课程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将研究重心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由关注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由基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转为更加开放的现代教育模式。
1. 明晰方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新课改的育人方向所在。我们强调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以深度学习为抓手,开展校本教研,挖掘学科价值,提炼学科使命。例如:在青岛二中,我们强化学科发展研究室主任、集体备课组组长培训,通过学术研讨、学科集体备课等方式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校本教研:一是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二是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三是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校经过一系列的主题教研,使全校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价值的理解不断深化,走上了新课改研究的快车道。
2. 抓牢重心:转变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个体认识具有选择、整合与解释的功能,对个体实践具有导向、调控和评价功能。[1]教师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将直接影响教学变革的成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对知识点割裂式的思维方式,将知识点进行整合、重构,比如进行大单元、大概念教学,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笔者在青岛一中时,积极推进新课改背景下思维教学的专项教研,其中英语组和数学组带头承担此项专题研究,专题开展思维方式转型的系列校本教研,并在全校展示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和课例研究,引导教师打破传统的确定化、程序化的实体性思维方式,形成“以学促自明、以思促自得、以省促自立、以行促自成”[2]的发展性思维,为全校师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拓展内容:开发特色课程体系
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开展与新课程理念相契合的课程建设,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和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例如:青岛一中在2020年荣获首批“全国国防特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凭借此优势,学校把打造国防特色教育课程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为此,学校以课题为引领,通过校本教研集中研讨开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基础型课程,以优势学科资源为保障、国防教育与国家课程相融合的拓展型课程,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国防教育与能力培养相融合的研究型课程。“一体两翼三融合”的国防特色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为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明确任务:培育深度学习的素养课堂
崔允漷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一定是深度学习,强调“让学习看见、让思维发生、让文化浸润、让社会进入、让生命灵动”等基本理念,需要教师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是引起、维持、促进学习。[3]基于此,笔者在青岛一中时,引导教师加强学情研究,以单元备课、模块整合的理念来统领教学设计,开展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主题式研讨等教学实践活动,探索情境教学、阅读教学、思维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们创新学习任务单管理模式,将学生课上深度学习和课下自主学习有机融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同时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扎实做好分层作业设计的校本化研究实践。
在青岛二中,各学科组通过教学研讨课、示范课、专题教研活动等方式,持续开展深度学习教研,不断推进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前备课突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抓好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基于核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度讨论,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内化;课后围绕重点、难点,为学生提供微视频、拓展阅读等学习资源,实现学科素养的深化。围绕课程实施,各个学科形成了完整的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资源、分层练习等内容的教学资源体系,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优化流程方法,推动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作为一项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流程,流程方法是校本教研实践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而管理策略则是校本教研活动发挥最大效益的推动力。为此,我们在管理策略和流程模式上进行了优化和创新。
1. 强化管理策略
为保证校本教研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学校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策略,对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人财物资源的配置保障,教研集体备课制度、培训研修制度、评价制度的贯彻落实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引领。例如:笔者在青岛一中提出“一二三四”教学精细化管理策略,即一个目标、两个尊重、三个合力、四个着力点。“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个尊重”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三个合力”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面形成合力;“四个着力点”是抓住管理重点,着力突出教研集备管理精细化、课堂管理精细化、作业管理精细化和常规管理精细化,不断改进教学管理组织工作,实现教学质量最优化和教学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我们每周的校长办公会设有专门的校本教研汇报研讨环节。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由教研组与年级组双线管理,实行干部联系教研组、年级组制度,干部全程参与分管教研组和年级组的教研集备活动,加强精细化教研集备管理,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研究。
2. 精细打造流程
校本教研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流程和活动设计。笔者在青岛一中时,曾探索实施“‘一二三四’多维备课法”,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活动流程,并取得良好的集备效果。“‘一二三四’多维备课法”即一个中心,立德树人;两个结合,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集中备课和即时备课相结合;三个阶段,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调整、课后反思;四个重点,即学情、学法、教材、教法。在青岛二中,我们确立了包括“问题-策略-资源-反思”的校本教研四环节,即基于学习单元中学生的现实学科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之间的差距,寻找最优教学策略,系统设计教学流程、任务单、习题和作业,课后及时反思,完成教辅材料校本化编写,持续提升教学效益。
3. 突出课题引领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要树立问题意识,校本教研就是要解决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实际的问题。问题即课题,但问题本身要上升到课题层面,则需要学校引导教师持续不断地去思考研究,将问题意识上升为课题意识,使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成熟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结合起来。在青岛一中,笔者与教学管理干部一起,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业质量标准转化落地等新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并完善以课题为引领、以问题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按照“新课标研究到位、新教材挖掘到位、学生基础分析到位、学习过程设计到位、技术融合支持到位、作业布置反馈到位”六维要求,学校开展全员课题研究,由此提高校本教研的科学性、专业性、实效性,教师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掌握更深更透,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
4. 创新教研模式
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时视野要开阔,要用开放的姿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研模式,提高校本教研实效。在青岛一中和青岛二中,笔者充分利用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推动构建研、训、教一体化模式,积极探索网络教研、主题教研、项目教研、校际联合教研、组建城乡教研共同体等教研新形式,推动教研、培训、教学融合互动,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学校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多措并举,加大教研活动频度,开展深度教研,根据研究专题邀请高校及教科院等教育专业研究机构、部分名校的专家和教育名师开设教育教学讲座,不断吸收前沿理念,助力教研方式创新。
完善机制保障,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效益
如果没有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与组织,校本教研工作很容易停留在随意性、自发性的教研活动层面。强化校本教研的组织与评价,是提高教研质量与效益的重要举措。
1. 顶层规划,建立规范的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的创新性发展,需要学校进行顶层规划,建立起具有规范性、指导性、保障性的制度,并进行有效推进。对此,笔者在青岛一中时曾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一是确立以校长为组长,以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为组员,教务处、学生处、教科处协助的校本教研组织机构,形成校本教研管理制度,营造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二是基于学科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以本校优势学科为引领,建立学科融合教学研究制度,形成百花齐放、全面教研的局面。三是进行教师梯队建设,培养“教师领跑者”,带动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全面提升,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为教师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四是充分关注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学校“微课题”的形式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校本教研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以研促教,保障教育教学顺利实施。五是建立校本教研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培训研修,引导全体教师提高校本教研的意识和能力。六是建立考核制度,针对学校校本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发展、成果落地等情况定期开展过程性评估,全方位对校本教研的过程及成效进行反思总结、改进提升。七是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注重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合作,形成校本教研的交流机制,取长补短,促进各学校间共同进步和发展。
2. 关注过程,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
制定科学严谨的校本教研评价考核方案,一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手段,创新增值性评价方式,发挥价值性评价的引领作用,从教师评价、考核、奖励、宣传四个维度,构建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引导校本教研向创办学校特色和提升教育质量推进;另一方面,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人本化,实施自评、组评、生评、年级评的“四位一体”多元评价制度,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
例如:在青岛二中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改革中,我们强化对教师的有效评价,修订《青岛二中先进教研室工作评价标准》《青岛二中优秀集备组工作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考核细则》,建立教师日常作业、错题本、笔记本检查与反馈机制,让全体教师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校本教研更应强调实践评价,关注过程,注重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留下的足迹,肯定他们的实践意义,这样才能推动校本教研工作健康开展。为此,学校校本教研要注重常态化开展“四课”听评活动,推动校本教研成果通过研究课进行理念落实,通过示范课进行实践引领,通过公开课进行模式推广,通过常态课进行规范操作。学校可以通过优质课展示评比和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组织教师同台竞技、交流切磋,准确诊断教学问题,让教师在竞争和交流中实现自我提升。
3. 注重反思,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撑
行动者即研究者,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在校本教研推进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青岛一中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注重构建教师自我成长和反思机制,着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生涯指导能力,让教师认同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擂台、成果展示、同课异构等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机会,让教师体验身在其中的专业成长以及由此带来的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深刻、系统的反思自悟与提升,为校本教研的可持续、高质量开展提供人才支撑。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笔者到青岛二中后,以教师发展大数据为依托,以青年教师成长为重点,突出个性、完善层级,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研发了教师发展电子档案系统,基于教师发展大数据,制定教师个人发展方案,确定每位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各个层级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实施“双优工程”,建立骨干教师与后备人才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名师梯队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发展“超带动计划”,采用“1+1+N”培养模式(1个学科核心骨干教师+1个中青年骨干教师或团队+N名1~3年教龄青年教师),多对一系统支持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流程》,突出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环节,重点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沙龙、教学汇报课、基本功比赛、名课观摩与名师引领、命题研究与命题大赛等活动,多维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学校要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改变传统教研方式,优化流程方法,完善机制保障,不断探索校本教研新样态,使学校真正成为培育高质量人才的场域。
参考文献:
[1]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 叶澜.“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J].人民教育,2016(Z1):33-42.
[3]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9(Z1):5-9.
(本文作者系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8期 · 封面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刘 姣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